中医如何治疗月经不调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月经周期是指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周期长短因人而异。每个妇女的月经周期有自己的规律性,但一般不能提前或推后一周以上。月经周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有一定的规律,但个体之间并非完全相同, 有一个正常范围的波动。如果超出了正常范围, 就成了疾病。月经不调是妇女常见病,常表现为周期不规则,经期长短不一,月经来潮有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月经量时多时少 、量过多、过少,经期延长以及间期出血、崩漏、痛经、闭经等等。华济医学认为正常女性的月经周期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与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间的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病变均可导致月经不调。中医认为其主要病理机制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其病因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之外,质因素对月经病的发生亦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的治疗以延缓卵巢功能衰退,平稳渡过更年期为治则,对更年期功血则以调理月经周期,以助绝经为主。
月经失调的中医调理总方式:
中医调理总原则是治本调经。通过补肾、疏肝、健脾,调节气血、冲任两脉而调理月经。目前中国国内中医对月经失调的治疗是根据月经周期中阴阳转化消长的理论,采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结合辨证施治,调理月经,使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研究已表明,月经周期、排卵节律具有明显的周月节律,经期与月期变化有关,月经不调的分期治疗正是基于上述理论而确立。在月经的产生过程中,有着阴阳消长的周期性。这是因为阴阳有相互进退,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盈虚消长的变化规律。临床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月经的期、量改变,治疗时应遵循月经周期的变化规律。
同时从饮食、情志、劳逸以及防风寒、戒房事等方面给予辩证施护:
1 饮食护理
若平素体质瘦弱,阴虚火旺者,月经先期经期延长、经量多、色红、质粘稠,舌红,苔黄,脉细数。饮食上少食助阳之品,多食黑耳,藕汁,清热,凉血止血。若平素体胖怕冷阳气不足者,若出现月经后期,经量少,色紫暗质粘稠,舌胖有齿痕,色淡红,苔薄白,脉沉细饮食上应注意少食寒凉,生冷之品。若平素脾虚弱,中气不足的患者,出现月经先期,经血少,色淡,质清稀,可食一些补中益气的药膳如红枣、桂园、羊肉、高良姜等。若平素善惊恐,郁结不乐之人忌食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 精神护理
女性的特点是多思善虑,易愤怒,易致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而发病,肝主疏泄,主情志,宜泄条达,又主藏血,忧思、愤怒则影响气血正常运行,可致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经期延长,痛经,行经不畅,量少,血色紫黯有块,或闭经不行,舌质紫黯,舌边尖有瘀点,脉弦"应劝导病人防止过思过虑,避免愤郁暴怒,情绪激动,应当调节情志,宽其胸怀,不郁戒怒,肝气条达病能自愈。
3 谨防风寒
妇女由于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气血不足,风寒易侵入,尤其在经期,血室正开,寒邪侵入,寒凝血室,影响冲任,便会导致月经后期,痛经,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经量少,色黑有块,舌暗,苔薄白,脉沉紧。故嘱患者经期不宜冷水洗涤,衣着厚薄适宜,避免外邪侵袭,根据血得热者则行的特点,热熨少腹,使气顺血和,冲任流通,经血畅行可自愈。
4 体育保健
过逸伤气,过劳耗伤气血。因此月经期劳逸适度,既不可过劳,也不可过逸,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正气充盛,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便可减少或防止月经病。
5 谨戒房事
经期、新产当戒房事,如纵欲度,房室不节,必然伤肾,使冲任失职,从而致月经不调。所以经期、产后禁止房事,对防或治疗月经不调是重要的一面。三分医七分调护,根据不同的病证给予不同的辩证施护,注意观察月经周期的变异,重视月经量、色、质的变化,使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月经趋于正常。
(责任编辑: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