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并不少见的良性疾病。乳腺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性乳腺炎可能是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本病并不少见,常见于中、老年女性,高峰年龄为50-60岁。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被误诊为乳腺癌,使患者遭受不必要的扩大手术。
乳腺导管扩张病因:
乳腺导管扩张病因不清楚,但因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可能是一种退行性改变,与乳头的内陷或畸形,鳞状上皮伸入导管内壁,造成角化鳞屑的阻塞,或脂质分泌物刺激导管壁,造成炎症、瘢痕增生及继发感染有关。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可能,因为本病后期,常合并浆细胞性乳腺炎,在病理中常见有大量浆细胞浸润,病变呈反复发作,故有人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
乳腺导管扩张表现:
乳腺导管扩张早期表现为乳头棕黄色分泌物或有淡黄色的溢液,少数病例出现血性溢液,累及多个导管,在乳晕处挤压时,常可挤压出淡黄色液。后期在乳晕附近,出现大小不等的肿块,或可出现肿块与皮肤的粘连,或伴有乳头内陷现象。有时在肿块表面皮肤有红肿、疼痛和压痛,严重者可以出现乳晕周围脓肿,切开后常不易愈合。可反复感染,还可出现乳房瘘管经久不愈或乳房的严重变形。病情反复,病史可长达10年之久。
乳腺导管扩张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老年女性出现乳头溢液,累及多个导管,后期可出现炎性肿块及脓肿形成,切开后常难愈合,常有瘘管形成者可以作出诊断。
乳腺导管扩张应予鉴别的有:
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癌):患者年龄可稍轻,表现为无痛性单个或偶有2-3个导管溢液,有时在乳晕附近可扪及小结节,按压史有淡黄或血性溢液。通过乳腺导管造影或活组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乳腺癌: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乳房内肿块为单个,质坚,边界不清,呈进展性生长,常有腋淋巴结转移,较少有乳头溢液。b超、细针穿刺活检和病理切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乳房结核:也可表现为乳房内炎性肿块及慢性溃疡或瘘管,常需依靠病理诊断。但在临床上乳房结核在溃疡或瘘管形成后,常可见有潜行性边缘及苍白的肉芽组织、豆渣样稀薄分泌物,脓液涂片有时可找到抗酸杆菌。
乳腺导管扩张治疗
乳腺导管扩张扩张症与浆细胞性乳腺炎为一个疾病不同时期的表现,治疗方案则依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而定。但治疗的共同要点史切除有病变的乳腺导管,以求达到根治的目的。
乳腺导管扩张症初期,仅有乳头溢液或乳晕部有囊肿或小肿块者,应作扩张导管术及肿块切除术,切除肿块周遍的炎症组织及相通的导管,并应将导管分离达乳头处,以免术后复发。保留乳头。
乳腺导管扩张乳头溢液伴反复感染的肿块,在排除恶性可能后,应作广泛切除,若病变集中于乳晕及中央区者,可作为中央区段乳房楔形切除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乳腺导管扩张症易误诊,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可靠方法;彻底切除或切开病变的乳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乳腺管扩张发病大致可分三期:
急性期表现为乳房肿胀、疼痛、发红和硬结,可有乳头溢液,这时最易与急性乳腺炎混淆,有的被误诊为炎性乳癌;亚急性期乳房红肿消退,遗留下硬结或肿块;慢性期乳房内肿块可与表面皮肤粘连,肿块不痛,可出现乳头回缩,此型最易被误诊为乳癌。
病程长短不一,从数日到数年,病程长者更易误诊。乳头溢液可为本病的首发症状,液体多为血性,也可为浆液性或脓性,也是误诊的原因。早期常伴有腑下淋巴结肿大、质硬、有压痛,也给鉴别带来困难。
近年来用于乳房检查的红外线扫描、超声检查和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等检查,对乳房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帮助,不仅可以证实乳腺导管扩张,还能查出导管内有无其他占位病变。此外,细胞学检查对诊断此病也有重要作用。包括乳头溢液的反复检查和细针抽吸肿块组织的细胞学检查,该症都查不到癌细胞,而是以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可与癌鉴别。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乳腺的良性病变,所以,一旦确诊,应当做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惟一有效方法,手术时只需将乳晕部扩张的导管肿块切除就可以,乳头和大部乳房可保留,不影响外形和美观。如果肿块较大,占整个乳房的一半以上,而且年龄在45岁以上,乳房较小者,在病人本人的同意下,也可做单纯乳房切除。
(责任编辑: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