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抗结核药物的出现,使结核病的治疗发生了大的变革和飞跃,其他治疗措施已大多废弃,以往需要手术的病例也为安全、简便、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所替代。但为了要达到理想疗效,必须贯彻合理化治疗的五项原则,即早期、联合、适量、足程和规则使用敏感药物。
东源县妇科医院的女性不孕科主任何芳专家讲到,早期结核病变处于细菌繁殖阶段,病变愈早愈新鲜,血供愈佳,药物愈易渗入;治疗积极可防止延误而形成难治的慢性干酪化病灶。联合用药能杀死自然耐药菌或阻止繁殖、产生抗药性结核菌的机会大大下降,但由于药物治疗疗程长,病人往往不易坚持,出现过早停药或不规则服药等情况,导致治疗失败。为此临床医生更应注意规则及足程这两个原则,关注病人治疗情况,加强对病人的督导,避免中途停药或任意换药,治而不彻底,造成耐药、难治等恶果。
盆腔结核的药物治疗:
(一)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理:抗结核药物的治疗目的是快速彻底杀灭病灶内大量活跃繁殖的结核菌群(A菌群),以及消灭缓慢和间歇繁殖的B、C结核菌群,以减少复发。目前最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5种
1.异烟肼 2.利福平3.链霉素(S):4.吡嗪酰胺(pyrazinamid,Z):5.乙胺丁醇(ethambutol:E):
(二)抗结核药物与结核杆菌一些特性的关系:结核病灶中的结核菌群有4种类型已如上述,抗结核药物对各类菌群和细菌周围环境酸碱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杀菌及抑菌作用,如I对细胞外及生长于吞噬细胞中的活跃菌群(A、B菌群)有杀菌作用,S仅在碱性微环境中对细胞外菌群(A菌群)能发挥最大效应,而Z则在酸性环境下对细胞内B菌群有效。因此随着病程的进展,上述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有较大差异。
结核病变早期,组织局部pH值呈微酸性(pH6.5~7),以A菌群为主,I起主要杀菌作用,S次之。随着病情进展,组织pH值下降,B、C菌群增多,Z和R起杀菌作用,而I仅有抑菌作用。经治疗炎症反应受抑制,pH值回升,这时R为主要杀菌药物,S、I也有些作用,Z作用减弱。如炎症复发,pH值下降,又恢复到B菌群为主的状态,联用I、Z治疗优于I单用。
一些治疗方案中药物的选用,和用药时间长短,都根据上述规律设计制定。
(三)常用的治疗方案:往年鉴于抗结核药物对蛰伏的结核杆菌只有抑制作用,治疗应该持续到宿主机体免疫力足以控制残留感染为止,又把利福平(R)、乙胺丁醇(E)等较强作用的抗结核药物排斥在标准疗程之外,列入二线药物,只在标准疗程效果不佳或已产生耐药性时才考虑应用。为达到上述要求,一般须坚持治疗(8个月),这样长时间的治疗用药,故称长程疗法,病人往往不易坚持,导致治疗失败。
近10余年来通过动物实验及大量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经验,治疗包含I、R、E或Z,短至9个月,甚至6个月,所得效果可与长程疗法相媲美,治愈率高,复发少,为目前普遍采用。短程疗法的唯一缺点是肝脏毒性较大,万一治疗失败,R不能作为后备药物而加以利用。
此外,为保证病人能按时服药,提倡晨间空腹一次给药,病人容易接受,并使血内集中有较高的药物浓度。药物浓度高峰的杀菌作用要比经常低血浓度的效果更好;在疗程的巩固阶段改用间歇给药,效果与连续给药类同。
(责任编辑:小王)